營業顧問 | 鍾添旭 Terry,內容整理:太毅國際數位內容部

🎧點擊收聽顧問精彩分享

當 ESG 成為企業經營的核心主軸,許多人資工作者正面臨一個關鍵問題:在這場席捲全球的永續轉型浪潮中,HR 究竟扮演什麼角色?是被動的配合者,還是推動者?

現任中華民國品質學會永續人才培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並為永續國際顧問公司創辦人兼策略長的 鍾添旭 Terry 老師,憑藉其在 ESG 領域的深厚實務經驗,為我們揭示了人資部門在永續轉型中的關鍵地位。正如他所言:「ESG 的落地,不是靠一個永續長或報告團隊能完成的,而是要靠整個組織都有意識地去行動。而 HR,就是那個可以設計制度、創造對話、連結人與任務的人。」

本文將深入探討人資在 ESG 轉型中的三大核心使命,並提供實務可行的人才策略框架,協助人資工作者從「旁觀者」轉變為「設計師」,成為企業永續轉型不可或缺的推手。


Part 1. 重新認識 ESG人資的戰略定位與價值創造

ESG 不只是合規,更是組織轉型的催化劑

許多人資工作者初次接觸 ESG 時,往往認為這是環保部門、法遵單位或永續長的責任範疇。然而,這種認知正是限制人資發揮影響力的根本原因。

ESG 的本質是什麼? 它不僅是一份報告書或一套法規要求,而是一場「整體企業的轉型」。這場轉型會改變企業的營運方式、管理邏輯,甚至重新定義績效衡量標準與成功指標。而所有這些變化,最終都會落實到每個部門主管與員工的日常行為中。

人資的獨特優勢 在於其天然的連結能力。ESG 談的是企業與環境、社會、治理的關係,而人資每天處理的招募、培訓、組織發展、價值觀建立,本質上就是在管理「企業與人的關係」。因此,人資其實早就在實踐 ESG 中的「G」(治理)和「S」(社會責任)。

Terry 老師分享了一個製造業的實務案例:「他們開始做碳盤查時,HR 一開始覺得自己幫不上忙,因為這是工程部門的專業。但後來他們做了一件事:由外部顧問教工程部門學『什麼是碳排』,HR 則把這個內容設計成新進員工的培訓單元,請工程部的人來教學,還把相關知識納入職能模型。這樣一來,HR 沒有改變技術內容,但卻成功把碳意識『帶進整個組織的學習系統』。」

這個案例完美詮釋了人資的價值創造模式:不是插手做 ESG 的技術內容,而是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推動 ESG 文化。

ESG 轉型推動關鍵
圖片來源:Pexels

人資在 ESG 轉型中的3大核心任務

根據 Terry 老師的實務經驗,人資在 ESG 轉型中承擔三項關鍵任務:

第一項任務:設計能看見能力缺口、補齊素養的制度

這項任務聽起來像大戰略,但其實許多人資早就在做類似的工作,如職能模型建立、績效制度設計、教育訓練盤點。現在需要做的,是有意識地將「ESG 素養」這一塊加入現有制度中。

實務操作重點包括:

  • 重新盤點職能模型,識別 ESG 相關的能力缺口
  • 建立 ESG 職能對應指標
  • 將永續相關技能納入進階訓練規劃
  • 在 KPI 中加入與永續表現的連動指標

第二項任務:創造文化發生的空間與節奏

文化不是貼一張標語、辦一場講座就會自然生成的,它需要「空間」和「節奏」。

「空間」是讓 ESG 話題有機會出現在日常中的場域,可能是每月部門分享、跨部門共創提案競賽,或午休時段的小型對談會。「節奏」則是建立預期性的參與頻率,讓參與從被動變主動,從「應付」轉為「想投入」。

Terry 老師提到一個「永續午餐會」的成功案例:「每個月邀請一個部門輪流分享他們怎麼在本職工作中連結到 ESG。時間不長,30 分鐘,吃個三明治、喝杯咖啡、聊點任務,結果反而變成大家最期待的時段。這就是文化從『人與人之間』長出來的過程。」

第三項任務:翻譯抽象的 ESG 語言,讓部門聽得懂、做得來

這是人資最擅長的專業技能之一。人資天生就是「翻譯者」——把策略翻譯成職務、把抽象翻譯成績效、把願景翻譯成制度。針對不同部門的翻譯策略:

  • 財務部門:「ESG 不是額外任務,而是要懂得如何揭露風險與非財務資訊」
  • 業務部門:「ESG 任務就是用客戶聽得懂的語言,傳達永續價值,影響採購決策」
  • 人資部門:「我們不是旁觀者,我們是價值觀的內嵌者」

只有讓各部門聽得懂、接得住、做得來,ESG 才不會永遠只是永續部門的事。

ESG轉型關鍵-人資
圖片來源:Pexels

Part 2. ESG轉型的4階段地圖:人資的分階段策略佈局

診斷企業現況:你在轉型的哪一站?

許多人資工作者經常困惑:「我們企業到底處在 ESG 轉型的哪個階段?」了解階段定位不僅有助於制定合適的策略,更能避免「用錯方法做對事」的窘境。Terry 老師將 ESG 轉型分為四個漸進階段:啟動期、整合期、轉化期、落實期。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挑戰與核心任務。

啟動期:種下共識的種子

階段特徵:組織最常說的話是「我們知道 ESG 很重要,但還不知道怎麼開始」。可能只有永續長在忙碌,其他人抱持「不關我的事」的心態。

人資核心任務:不是馬上推制度,而是要「種下共識的種子」,讓整個組織開始對齊方向、建立基礎素養。

實務策略

  • 辦內訓分享「為什麼全世界都在做 ESG?」「這跟我們公司有什麼關係?」
  • 舉辦「部門 ESG 連結對話」,讓各單位自己找出可以開始的地方
  • 重點不是做出結果,而是種下意識與動機

ESG 轉型的起點,不是制度上路,而是信念發芽。

ESG 轉型的4階段
圖片來源:Pexels

整合期:建立參與的方法與流程

階段特徵:企業已開始做碳盤查、寫 ESG 報告書,但推動時感覺「散散的」、「推不動」,有一堆資訊和政策,卻缺乏整合。

人資核心任務:整合制度、補齊流程、培養能力,最重要的是「讓每個部門知道自己該怎麼參與」。

實務策略

  • 為每個部門設計「ESG 參與指標樣板」
  • 將「參與 ESG 行動」納入績效對話環節
  • 建立跨部門的 ESG 專案協作機制
  • 設計部門主管的 ESG 領導力培訓

Terry 老師分享了一個科技設備公司的成功案例:「他們推 ESG KPI 時,原本只有環安部門有指標,其他部門完全『佛系』。後來 HR 出手,幫每個部門設計參與指標樣板,像是採購可以評估供應商、行銷可以追蹤綠色活動點擊率,大家就有方向了。」

永續推不動,不是因為人不想動,而是流程沒讓人動起來。

轉化期:從表面參與到內在認同

階段特徵:大家有在做,但感覺還是表面功夫——辦了很多永續活動,但員工覺得是打卡任務;有 ESG 專案,但沒人記得初衷。

人資核心任務:讓 ESG 變成大家自然而然的語言與行為,從「做」轉向「信」。

實務策略

  • 設計「ESG 故事牆」:讓員工分享自己的永續行動故事
  • 辦文化週活動,創造有感的參與體驗
  • 推動跨部門共創提案競賽
  • 建立員工自主設計的 ESG 行動挑戰

ESG 故事牆實務案例:一家科技公司在員工餐廳旁設置故事牆,讓員工匿名或具名分享每週做的永續相關事情。從「提醒廠商減少包材」到「提議開會用電子白板」,這些小故事印出來貼上牆,每週更新。久而久之,同事間開始互相詢問、彼此鼓勵,文化自然發酵。

文化的起點,不是行動規則,而是行動意願。

ESG 轉型的4階段-轉換期
圖片來源:Pexels

落實期:ESG 成為核心競爭力

階段特徵:ESG 真正成為核心競爭力,公司參與 CDP、EcoVadis 問卷,導入 SBTi、TCFD,並思考「ESG 除了合規,我們能創造什麼差異?」

人資核心任務:建立 ESG 人才發展計畫、培育永續領導梯隊、設計薪酬與永續目標的連結制度,協助董事會建構永續治理與人才風險管理。

實務策略

  • 建立永續人才發展藍圖
  • 設計高階主管 ESG 領導力認證
  • 建立永續專業職涯發展路徑
  • 將 ESG 表現與薪酬獎勵深度連結

企業能走多遠,不只看 ESG 部門的力道,而是 HR 有沒有把這件事變成整個組織的日常節奏。

ESG 轉型的4階段-落實期
圖片來源:Pexels

Part 3. ESG 人才策略:從盤點到培育的系統性方法

重新定義「ESG 人才」不只是專家,更是參與者

許多 HR 在思考 ESG 人才需求時,第一個想法往往是「我們需要找什麼樣的專家?」然而,這種思維模式可能會限制人才策略的廣度與深度。Terry 老師提出了人才分類觀點:任務型專才 + 組織型參與者

任務型專才:直接具備 ESG 技術專業的人才,如碳盤查、能源管理、永續報告撰寫、GRI、TCFD、供應鏈評估等專業領域。這類人才目前市場稀缺,且競爭激烈。

組織型參與者:在日常工作中能實踐 ESG 價值的人才。例如:

  • 採購人員懂得導入 ISO20400 永續採購指南,用 RBA 或 ESG 績效評估供應商
  • 財務人員知道如何協助 TCFD 財務揭露
  • 工程師願意記錄碳排數據,協助優化生產流程減碳

Terry 老師強調:「不是每個人都要懂 ESG 技術,但每個人都能成為 ESG 的一雙手。」

他分享了一個食品業的啟發性案例:「他們不是從找碩博士開始,而是問部門主管:『有沒有誰最近主動提出永續相關建議?』結果找到一位倉儲主管,自己發起冷鏈節能計畫,沒人指派,但做得超有成效。HR 後來設計內部『永續倡議人』制度,這位主管就變成第一屆種子講師。」

組織裡最好的永續種子,往往不是你外面找來的,而是你看見的那個人。

延伸閱讀 | ESG與SDGs的融合之路:人資主管的使命與挑戰
圖片來源:Pexels

ESG 人才盤點的3層次架構

面對 ESG 人才盤點的挑戰,Terry 老師提供了一個實務可行的三層次架構:

第一層:知識與意識層

盤點重點:員工是否知道什麼是 ESG?知道公司正在做什麼?知道自己部門怎麼連結這些議題?
常見問題:很多公司在這裡就卡住了。辦了永續訓練,但內容全講政策,沒人聽得懂。

解決策略

  • 設計「部門任務對應講座」,讓業務部談永續金融產品、客服部談社會包容與弱勢協助
  • 開發角色化教材,讓每個職能都能找到自己的 ESG 入口
  • 建立部門對話機制,定期討論 ESG 與日常工作的連結
ESG 講座分享
圖片來源:Pexels

第二層:能力與方法層

盤點重點:主管與員工是否知道怎麼把 ESG 具體做出來?

評估面向

  • 採購部門是否知道怎麼設定供應商稽核條件?
  • 製造部門是否有 SOP 記錄碳排?
  • 財會是否知道哪些 ESG 成本要揭露在報表中?

培育策略

  • 開發實務操作手冊
  • 設計內部工作坊
  • 建立職務導引模組
ESG workshop
圖片來源:Pexels

第三層:態度與文化層

盤點重點:員工是被交辦才做?還是願意主動提案?會不會彼此鼓勵、感染、分享?

觀察指標

  • 主動提案的頻率與品質
  • 跨部門協作的意願度
  • 同事間的相互影響與學習

文化培育策略

  • 設計「ESG 行動牆」,完成小任務就貼貼紙
  • 每週選出「行動之星」,在員工餐廳公告
  • 建立榜樣示範機制,用可視化場景激勵參與

這三層能幫助 HR 畫出「我們目前在哪裡?缺口在哪?要補的是哪一段?」

ESG推動-態度與文化層
圖片來源:Pexels

立即行動的3步驟建議

對於想要立即開始 ESG 人才盤點的 HR,Terry 老師提供了三個具體的行動建議:

  • 第一步:搞清楚永續部門目前的任務痛點,了解最急需的人才類型與能力要求。
  • 第二步:找出各部門與 ESG 的連結,包括現有資源、潛在貢獻點、需要的支援。
  • 第三步:識別願意參與、願意分享的員工,讓他們變成文化的第一波影響者。

HR 的任務,不只是找人到位,而是讓人有位。你要做的,是設計一個舞台,讓他們可以被看見。


結語:從配角到推手的角色轉換

在這場 ESG 轉型的浪潮中,人資部門正站在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上。過去,我們可能習慣扮演支援者的角色;但在永續時代,我們有機會成為真正的變革推手。

正如 Terry 老師所言:「如果說永續是一個目標,那 HR 就是那台可以設計出怎麼走、怎麼練、怎麼傳的導航機器。HR 不是配角,而是推手。別低估自己手上的對話設計權,那就是組織最安靜卻最強的引擎。」

人資的獨特價值不在於成為 ESG 的技術專家,而在於運用組織設計、人才發展、文化塑造的專業能力,成為 ESG 落地的系統整合者。我們擁有:

  • 制度設計權:能將 ESG 內建到績效、培訓、獎酬系統中
  • 對話創造權:能設計讓 ESG 自然發生的溝通場域與頻率
  • 文化影響權:能讓抽象的永續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與習慣

當我們開始從「ESG 與我何干?」轉向「我能為 ESG 做什麼?」的思維模式時,就已經踏出了從配角到推手的第一步。

顧問營業中
顧問營業中

顧問營業中

「從組織洞察到發展,帶動企業永續升級」《顧問營業中》節目幫助企業管理者、人資夥伴在顧問的分享中,更好地覺察企業經營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藉由顧問的專業洞察,瞭解問題脈絡、找到真正有效的因應及推進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