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在瞬息萬變的商業市場中,產品會更新、技術會革新,但唯有「人才」才能決定企業能否持續領先。和泰汽車自 25 年前率先導入 AC(Assessment Center,評鑑中心),透過甲賢顧問的協助,奠定了一條清晰的人才發展之路。這項制度不僅讓組織能更精準地選拔潛力人才,也逐步發展成一套「以人為本」的文化工程。
和泰汽車管理部陳贊文部長回顧這段歷程時指出:「對和泰來說,人才培育是一項長期投資,而不視為短期成本支出。」

從主觀到客觀:和泰走向精準選才的重要決定
29年前,和泰正處於構造改革的關鍵時刻,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也面臨轉型壓力。當時高層深知,要推動戰略落地,必須從「選才」與「育才」著手。
「即使高層再英明,也需要一批能執行、能企劃的人才。」贊文部長強調。
因此,和泰於2001年引進 AC 作為人才判斷工具。這套制度能客觀評估人才潛力,避免因主管偏好或彼得原理造成錯誤用人。更重要的是,它能與企業經營方向搭配,幫助組織找到能應對未來挑戰的核心力量。
「有人或許會問,為什麼要投入這麼多成本?因為對和泰來說,這是對未來的投資。準確度越高,企業的競爭力就越穩固。」
但導入制度容易,長期推動卻充滿挑戰。不少員工把 AC 視為「高壓考試」。有人緊張到前一晚胃痛,也有人連續多年嘗試仍未通過,心中難免失落。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那個萬中選一的人。」
「公司角度認為這是一個培育工具,但個人角度卻常覺得這是考試。」贊文部長坦言。這樣的心理落差,成為推動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之一。
為了改善此一問題,管理部夥伴與甲賢顧問每年優化制度:
- 設計更貼近實務的測驗情境,讓同仁在模擬中能展現真實能力,並讓內容與時俱進。
- 結合教育訓練與後續追蹤,讓 AC不只是一次性的測驗,而是人才養成的起點。
- 建立心理安全感,透過持續溝通讓員工理解,AC是未來潛力的驗證,而非一次性判斷。
用數據證明價值:高階主管皆為當年亮眼的潛力人才
好的人才,不只看績效表現,更看未來的潛力。制度是否能延續,最終仍取決於高層的支持。和泰選擇以數據說話,來消弭質疑。
「現在許多副總、協理級主管,回推當年在 AC 的表現,幾乎都名列前茅。」贊文部長分享。
這樣的數據,讓制度獲得高層長期支持,並視其為和泰人才策略的基石。
而在與同仁溝通時,和泰選擇更務實的方式。贊文部長指出「主管如果都沒有這種信念,怎麼有辦法期待下屬展現這些職能」,關鍵在於讓大家理解 AC 不只是「誰能晉升」,而是「公司要的人才樣貌」。
- 主管帶頭引導:透過 Coaching 與日常引導,讓部屬逐步展現符合公司期待的行為。
- 實務導向的練習:AC 題目來自真實場景,讓員工明白這不是「考古題演練」,而是日常能力的展現。
- 全員文化塑造:即便不是受試者,所有夥伴也必須朝核心職能靠攏,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讓大家充分了解AC的內涵,是和泰持續在努力的事情,這種文化滲透,讓 AC 的價值超越評鑑本身,逐步內化為組織的共同語言。
以職能為根基的全面培訓體系,讓人才發展成為組織文化
長期推動AC融入到公司的文化、制度中,藉此加強晉升人員的多樣性、打破年資限制,讓有潛力的年輕人更快被發現。
但贊文部長也強調,AC 並非唯一的人才培育工具,而是全面職能體系的一環。
「AC 只是中間的驗證,職能才是根基,讓每一個職能都回應日常工作所需。」
和泰將不同職等的職能需求系統化,這樣的設計確保員工不僅「能勝任現在」,也「有潛力承擔未來」,加上輪調制度與教育資源,讓願意投入的同仁,都能找到成長的方向。
「制度或許嚴苛,但它讓每一位願意並肩的夥伴,都有清楚的道路可走。」
結語:職能評鑑不只是挑選潛力人才,
而是要塑造組織文化,讓每個人都往正確的方向成長
AC 之於和泰,從來不是一次性的「考試」,而是一套持續性的教育工程,透過甲賢顧問的專業協助,依照不同需求客製企業專屬內容,並持續給予AC相關活動正確的認知。
25 年來,和泰推行AC 的價值不只體現在人才選拔,更在於它逐步塑造了一種「人才培育等於企業永續」的文化,在產品與市場不斷更迭的時代,和泰選擇用「人才」作為最堅實的競爭力。
「跟同仁一起啟動職涯的未來,與組織共同成長的一段旅程。」贊文部長的這句話,為和泰汽車 AC 評鑑中心25年畫下最好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