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CSTD人才發展平臺 寧瑞冬

在數位轉型浪潮下,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而是人才。如何讓數千名員工從「被動執行者」轉變為「主動創新者」?安踏集團透過一場創新大賽,成功激發9,000名員工的創新潛能,創造超過600萬元價值,為企業創新文化建立樹立了新標竿。本文解析安踏集團生產創新大賽,包含:創新文化建立過程的挑戰、如何設計創新機制、從宣傳到落地的完整執行流程、量化成果與長期影響評估,以及未來持續深化的發展方向,期待能為您帶來創新文化推動的啟發。
創新改善大賽主視覺
圖1:專案主視覺

注:本專案榮獲CSTD第八屆企業學習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燈塔專案獎

安踏集團的生產創新改善大賽目的在透過激發全體員工,特別是計件員工群體的創新能力,來推動公司邁向智慧製造的新階段。該專案以「理論賦能+即時實作嘗試」的模式,結合比賽和激勵機制,促使員工在日常工作中主動參與創新,並將創新成果直接應用於實際工作中。

透過鏈式賦能、師徒帶教孵化等方法,安踏成功地解決了專家資源有限與學員眾多之間的矛盾,實現了知識無死角覆蓋,為後續其他工作培養了一批長期賦能力量。首屆大賽共收到近400個提案,其中322個經驗證可落地,助力9個專利孵化,預估總價值超過600萬元人民幣,並形成了豐富的案例庫。


Part.1 專案背景

創新改善大賽-專案背景
圖2-專案背景

隨著安踏集團5.0全球化戰略的推進,作為自營工廠的集團生產已步入自動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各大生產園區在智慧製造、精益生產和智慧財產權等領域不斷湧現出新的創新目標和需求。但生產一線員工群體的創新意識和素質基礎還相對薄弱,這與公司快速發展的智慧化改造步伐形成了鮮明對比。員工較難跟上現場智慧化變革的腳步,導致許多潛在的優勢和價值點未被充分發掘。

安踏集團生產團隊擁有近萬人的規模,並且組織出相關獎勵政策以鼓勵創新改善行為,各級主管也長期強調創新的重要性,但在生產基層實際推行中仍然存在阻力,其原因主要來自以下問題:

  • 氛圍尚未形成:員工對微創新的重視不足,認為這些小改動沒有大價值,進而忽視了日常中的改善機會。
  • 技能薄弱:一線員工的整體文化素質偏低,缺乏必要的專業培訓和日常指導,使得他們在面對創新時感到力不從心。
  • 認知偏差:員工普遍認為創新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有專業人士才能做到,從而產生了心理障礙,不敢輕易嘗試。
  • 創新驅動不足:現有的激勵政策偏向於大型專利,與基層員工的實際需求脫節,導致他們感受到的創新回報不足,缺乏足夠的動力去參與創新活動。

針對上述問題,安踏集團生產決定啟動生產改善創新大賽,希望透過刷新員工的認知,營造積極的創新氛圍,提升全員的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工作目標的達成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Part.2 專案設計

創新改善大賽-專案設計
圖3:專案設計

即學即用「理論賦能 + 即時實作」

安踏集團的生產改善創新大賽緊密圍繞工作實際需求展開,透過「理論賦能+即時實作嘗試」的模式,將創新培訓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員工在學習後能立即進行實作,驗證和感受所學內容,快速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同時,比賽過程中設立激勵機制,引導員工的創新行為精準作用於工作的重點和痛點,確保創新成果能夠直接應用於實際工作中,形成訓戰結合的良性迴圈。

年度創新大賽:打造「創新」的持續影響力

為了確保專案的長期可持續性,安踏將生產改善創新大賽設計為年度週期性活動,逐步打造成一個具有品牌效應的創新文化標籤。透過與工作部門的深度合作,專案不僅能在短期內激發員工的創新熱情,還能在長期內為員工創新能力的孵化、優化和升級提供持續的動力和支持。每年的比賽不僅是創新的展示平臺,更是推動企業創新文化的有力工具,幫助企業在智慧化轉型過程中不斷進步。

基於法格行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 養成創新習慣

根據安踏生產員工的整體創新素質和認知現狀,專案設計借鑒了法格行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B=MAP),即行為 = 動機 + 能力 + 提示。透過高強度的宣傳和引導,消除員工對創新的認知偏差,降低創新的心理門檻,使他們意識到創新並不難,自己也可以做到。同時,專案透過設置簡單易得的獎勵機制,激發員工的內在動機,鼓勵他們主動參與創新。此外,專案還提供了全程的指導和支援,幫助員工在實作中不斷提升能力,最終形成創新的習慣。

現場鏈式賦能,解決資源有限難題

針對一線員工數量龐大且基礎知識薄弱的問題,專案創新性地採用了「鏈式賦能」模式。透過專家對班組長進行集中培訓,再由班組長轉訓一線員工,形成了從上到下的知識傳遞連結。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專家資源有限的問題,還確保了知識能夠無死角地傳遞到每一位員工。同時,專案培養了一批具備長期賦能力量的現場幹部,為後續其他工作的展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師徒制帶教,促進經驗交流

為了幫助初次嘗試創新的員工克服不安全感,專案設立了提案導師制度,鼓勵現場管理人員主動帶教和協助計件員工。透過一對一的輔導,導師不僅幫助員工完善創新提案,還促進了創新經驗的有效交流和激盪。這種師徒帶教的方式不僅提升了員工的創新能力,還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和協作精神,形成了良好的創新生態。


Part. 3 專案實施

創新改善專案-總覽與執行計畫
圖4:專案實施

賽前預熱與宣傳

在大賽啟動前,安踏透過多管道、多層次的宣傳方式,確保所有員工充分瞭解比賽的意義和規則。

  • 社群與媒體分享
    利用線下VI(視覺識別系統)、線上社群、社群等平臺,廣泛傳播創新理念和微創新的成功案例,幫助員工消除對創新的認知偏差,認識到「創新不難,我也能做」。
  • 全員宣導會
    邀約生產經理和管理人員召開全員宣導會,強調創新的重要性,並透過提案價值視覺化的方式,讓員工直觀感受到創新帶來的實際效益。
  • 標杆分享
    分享過往優秀創新者的案例和成果,樹立榜樣,激勵更多員工參與。

鏈式賦能培訓,確保知識傳遞全員

為了解決專家資源有限與員工數量龐大的矛盾,安踏集團生產採用了「鏈式賦能」的培訓模式,確保知識能夠無死角地傳遞到每一位員工。

  • 專家培訓班組長
    邀請內部專家對班組長進行集中培訓,傳授創新工具和方法,提升他們的指導能力。
  • 班組長轉訓員工
    經過培訓的班組長再將所學內容傳遞給一線員工,形成從上到下的知識傳遞。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培訓資源不足的問題,還培養了一批具備長期賦能力量的現場幹部。
  • 持續回饋機制
    在培訓過程中,設置即時回饋機制,確保每位員工都能得到及時的指導和支持,幫助他們快速掌握創新技能。

實戰階段:提案與實作

在比賽期間,安踏透過多個提案管道,確保員工隨時隨地可以提交創新想法。

  • 多管道提報
    員工可以透過掃碼、發訊息、社群平臺等多種方式分享提案,方便快捷。
  • 全程護航
    為每個提案搭配導師,提供一對一輔導和回饋,説明員工完善提案內容。對於可行提案,對應部門會給予積極回饋,確認其價值;對於需要改善的提案,評委將提供具體的優化建議,確保提案最終能落地實行。
  • 即時獎勵
    設立簡單易得的限量獎項,如前50名提案的員工即可獲得獎勵,激勵更多員工積極參與。同時,優秀的創新者將被納入企業培訓對象,成為新員工和進階培訓中的學習對象,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賽後落地與成果推廣

比賽結束後,安踏集團生產注重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並透過多種方式推廣成功經驗,確保專案的持續影響力。

  • 工作落地回饋
    對於已驗證可行的提案,工作部門會迅速將其應用於實際生產中,確保創新成果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同時,專案團隊會定期跟進提案的執行成效,收集回饋意見,幫助員工不斷優化創新方案。
  • 案例庫建設
    將優秀提案整理成案例庫,供其他員工學習借鑒。這些案例不僅涵蓋了具體的創新點,還包括了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學習,為後續的創新活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 表彰與獎勵
    透過結案表揚大會,公開表揚表現突出的創新團隊和個人,增強員工的成就感和榮譽感。同時,優秀創新者將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培育和發展機會,成為企業未來的創新骨幹。

Part. 4 專案成果

創新改善計畫專案成果
圖5:專案成果

創新意識廣泛啟蒙,全員參與度顯著提升

透過首屆生產改善創新大賽,安踏集團生產成功地在全體員工中植入了創新意識,打破了以往對創新的認知偏差。近9,000名員工接受了創新知識啟蒙培訓,覆蓋率達到100%,形成了積極的自主創新氛圍。特別是計件員工群體,原本被認為創新難度較大的他們,在比賽中積極參與,提交了103個直接提案,展現了巨大的創新潛力。這種廣泛的啟蒙不僅為後續的創新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激發了更多員工主動參與創新的熱情。

創新成果豐碩,直接助力工作發展

首屆大賽共收到近400個提案,其中322個經驗可落地實施,預估總價值超過600萬元人民幣。這些創新成果不僅涵蓋了生產設備的改進、工藝流程的優化,還包括了多個專利的孵化,直接推動了工作目標的實現。例如,鞋材現場員工提出的「倒轉流水線」方案,零成本解決了旗艦產品3.0跑鞋大底烘箱長度不夠的問題;一位現場管理者發明的自動沖裁機通用刀模,實現了「一模多用」,極大降低了換新成本,並將經驗賦能至供應商。這些實際應用的創新成果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為公司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培育創新標杆,形成良性迴圈

首次大賽成功孵化了73位現場幹部賦能能力,他們成為了後續創新活動中的核心力量,能夠持續帶動其他員工參與創新。同時,大賽還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創新標杆個人和團隊,他們的成功案例被整理成教材,納入新進人員培訓和進階培訓中,供他人學習借鑒。這些標杆不僅為其他員工樹立了榜樣,還促進了創新經驗的有效交流,形成良性的創新生態。此外,優秀創新者獲得了更多的培育和發展機會,成為企業未來的創新骨幹,進一步推動了創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制度化建設,形成長效機制

基於大賽的成功經驗,安踏集團生產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創新培養模式,並將其制度化,助推各工作區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激勵制度與政策。例如,MES系統的普及應用、現場幹部現代管理思維的革新以及生產品質意識的強化等,都是透過這一機制得以推廣和落實的。這些制度化的措施不僅為企業的智慧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援,也為後續的創新活動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Part.4 未來發展

深化創新方向,聚焦工作需求

安踏集團生產計畫在未來進一步深化創新機制,根據工作發展的重點和痛點,設置更多元創新賽道。例如,2023年的第二屆大賽中,其設立了提質、增效和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等新賽道,目的在引導員工的創新行為能更精準地對接於企業的策略目標。未來,安踏集團生產將繼續結合市場變化和工作需求,動態調整,確保創新活動與公司的發展方向保持一致。透過這個方式,安踏不僅能解決當前的工作難題,還能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優化鏈式賦能體系,擴大覆蓋範圍

鏈式賦能是成功實現全員創新的關鍵方法之一。未來,安踏集團生產將進一步優化這一模式,尋找更多合適的「中繼點」,讓有限的專家資源能夠更廣泛地提供給每一位員工。

推動無界合作,構建創新生態

為了進一步激發員工的創新潛力,安踏集團生產計畫在未來推動「無界合作」,打破部門和層級之間的壁壘,促進跨部門、跨職能的合作創新。

聚焦核心策略,合力突破工作挑戰

隨著安踏全球化戰略的推進,企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尤其是在智慧製造、數位轉型等面向。未來,安踏將繼續聚焦核心策略,透過創新活動解決工作中的關鍵挑戰。

企業創新文化的建立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透過系統化設計實現的目標。關鍵在於:運用行為科學理論(如法格行為模型)降低員工創新門檻、建立「理論+實作」的即學即用機制、透過鏈式賦能解決專家資源限制、設置師徒制度促進經驗傳承,以及建立持續性激勵機制確保長期效果。這不僅適用於製造業,更可延伸應用至各行各業的創新文化建設。您的企業目前處於創新文化建立的哪個階段?員工對創新的認知偏差從何而來,又該如何破解?歡迎您與我們進一步交流。
變革領航

您也有訓練需求嗎?

填寫訓練需求表單,我們將盡快派專人與您聯繫,提供相關培訓建議與資料,以協助您的企業人才持續發展。

CSTD
CSTD人才發展平台

CSTD是「Chinese Society for Talent Development」英文縮寫,致力於推動企業培訓向人才發展轉型,成為中國最具價值和影響力的人才發展社群平台,為企業人才發展專業人士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會員服務,讓組織學習更有價值,讓人才發展更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