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宇欣 顧問

在現代職場環境中,員工職業倦怠已成為企業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根據研究顯示,職業倦怠不僅影響員工個人的身心健康,更直接衝擊企業的生產力與競爭力。然而,傳統的解決方案往往將焦點放在個人層面的調適,卻忽略了更深層的系統性因素。本文將從生態系統理論的角度,重新審視企業員工職業倦怠的成因與解決策略。我們將深入探討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及鉅系統四個層面如何交互影響員工的工作狀態,並提出五大具體的諮商策略,幫助企業建立全方位的員工支持體系。

員工倦怠過去多以個人心理因素作為評量的依據,不可否認這些皆為工作倦怠的外顯性行為,但似乎忽略了導致工作耗竭的成因,故應從生態觀點來分析員工所處的生態系統,其可分為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及鉅系統,而形成一個立體環形的生態圖,如下表:

系統成員與連結可能導致耗竭的因素
微系統員工個人與系統之間的直接連結□ 員工自身的特質與心理因素
□ 家庭問題對員工所造成的影響
□ 職場人際對員工造成的影響
□ 辦公物理環境對員工的影響
□ 部門氣氛與管理領導風格對員工的影響
中系統家庭、工作場域、同事、工作單位□ 家庭照顧與工作忙碌間的問題
□ 同事與主管職場霸凌的問題
□ 工作環境離家過遠的問題
外系統社區、公司環境、生活型態、行政單位□ 新社區文化適應問題
□ 公司環境與社區發生衝突問題
□ 工作輪班及型態導致的問題
□ 行政管理制度的訂定對於員工影響的問題
鉅系統社會、政治、科技、經濟□ 經濟不景氣外在失業率上升
□ 科技變化太快,員工專業無法跟上
□ 政策開放或緊縮導致公司政策轉變而影響員工(外移或遷移)
□ 社會文化及世代對於工作標準要求的轉變導致新人接班困難

延伸閱讀:員工幸福感不是烏托邦,幸福組織是可以實現的!

面對這些因「生態系統」因素而導致員工耗竭問題發生,諮商師在協助這類員工時應採取下列策略:

一、避免過度個人問題或精神醫療導向

傳統諮商多關注個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與人格特質的調整與轉變。但由生態觀點來看,員工個人能力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應注意外在環境的壓迫,因此面對員工問題時,應加入組織系統(中系統)的共同協助,而非一味的要求員工適應與轉變。

二、從生涯觀點來進行協助

員工的生涯與組織密切相關,組織的問題會帶來員工生涯的不確定性及其他系統的衝突與轉變,因此應由員工整體生涯發展的觀點來進行並加入鉅系統的轉變讓員工能超越眼前的單一問題,而到自己全人的優勢與能力,進而選定發展的方向與目標。

員工職業倦怠
圖片來源:Pexels

三、系統的預防與協助,成為員工的最佳後盾

公司ㄧ定是影響員工倦怠的成因之ㄧ,因此不應只將員工倦怠的原因歸因於個人,更應檢視公司的管理系統與政策(外系統)是否造成不合理的壓迫與限制,由外系統的轉變來影響員工為系統的變化,最近流行的幸福企業即是此一概念。

四、員工個人問題的預防

員工問題發生必然是演變的過程,主管與同事若是能在第一時間發現避免進入耗竭期,不僅可以協助員工維持生產力,更能增加員工對於公司與部門的向心力。

五、家庭的照顧與協助方案

家庭向來都是影響員工的主要系統,公司若是能運用EAP主動提出家庭照顧與協助的方案,並在中系統中推動工作與生活平衡,或工作與家庭平衡方案,便能結合不同系統對於員工的問題做通盤性的協助,進而建構一個健康與幸福的職場。

本文透過生態系統理論的架構,為企業提供員工職業倦怠解決思維。從微系統的個人特質到鉅系統的社會經濟變遷,每個層面都可能成為職業倦怠的成因。因此,企業在面對員工倦怠問題時,應該採取多層次、系統性的協助策略,包括:避免過度個人化歸因、重視員工生涯發展、建立預防機制、強化主管同事的敏感度,以及提供家庭支持方案。核心在於認知到職業倦怠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需要企業、員工及其周遭系統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創造一個支持性的工作環境。

您也有訓練需求嗎?

填寫訓練需求表單,我們將盡快派專人與您聯繫,提供相關培訓建議與資料,以協助您的企業人才持續發展。

何宇欣專欄

何宇欣老師專精於員工問題發現與因應、跨世代員工管理及績效管理等議題。過去曾任張老師基金會專任輔導員及生命線協會總幹事經歷,深信「沒有問題員工,只有員工問題」。協助企業與員工共同面對職場轉型挑戰,年度企業諮詢與培訓時數突破800小時,橫跨科技、製造、服務等多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