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文 | 陶育均老師,內容來源:為什麼你的專案像早餐店一樣亂?看這篇就懂了《效談人生,談效有津》
專案執行為什麼總是充滿變數?團隊協作為何經常出現溝通斷層?這些問題的根源往往不在於人員能力,而在於缺乏清晰的專案管理流程。看似簡單的早餐店運作,竟能映照出現代專案管理的核心挑戰?本文陶育均老師透過生動的早餐店案例,帶您深入了解:專案混亂的真實原因分析、流程設計在團隊協作中的關鍵作用、從隱性到可視化流程的轉換方法,以及如何建立讓團隊安心前行的管理骨架。
清晨7點,早餐店門口已排起長長人龍。老闆娘在煎台後方大聲喊著:
「蛋餅+豆漿誰的?你不是薯餅加蛋嗎?」
後台一陣手忙腳亂,前台三位顧客面面相覷,沒人確定自己拿到的是不是對的餐。這看似日常的畫面,卻是我們在專案管理中最常見的狀況縮影:流程缺位。

一、現況剖析:一場早餐專案的混亂現場
你或許沒想過,一間早餐店,其實每天都在執行數十到上百筆「微型專案」:接單製作→出餐→付款→清理,全都是流程組成。然而,當流程沒有標準、角色沒有劃分、資訊沒有同步,就會像剛剛那樣:
- 點單不統一(老闆娘記在腦中)
- 備餐無標示(誰做什麼全靠記憶)
- 出餐無確認(顧客自取,常拿錯)
這些狀況,如果發生在你正在執行的行銷活動、系統開發或課程專案中,會變成什麼?答案是:
- 責任不清→沒人知道出錯誰負責
- 效率低落→錯了重做、做了白做
- 團隊士氣下滑→做事的人受挫、收尾的人挫折更深
二、為什麼流程這麼重要?
因為流程就是「管理的骨架」流程不等於「硬梆梆的SOP」,而是為了讓:
- 資訊能順利流動
- 任務能有效承接
- 人與人之間能預期彼此行動
你可以這樣想:流程≠控制人,而是讓每個人都不用猜下一步該做甚麼。在專案管理裡,流程至少扮演三大角色:
1️.整合分工
不同人有不同專長,流程是協作的接縫,讓「誰負責什麼」被看見。
2️.建立節奏
流程讓專案不是憑感覺往前推,而是有節拍、有里程碑,該決策的時候決策,該產出成果的時候產出。
3️.降低風險
風險往往發生在「沒說清楚」的地方。流程是預先說清楚,讓出錯機率降低,出了錯也能追本溯源。

三、當流程設計好,專案會發生什麼變化?
還記得那間早餐店嗎?假如他們重新設計流程,畫出一張簡單的「三步驟流程圖」:
- 點單→客人填單/口頭,由店員統一打單登記
- 備餐→每一份餐點依據單據製作,製作人標記完成
- 出餐→檢查單據、標記編號,呼叫顧客確認領取
會發生什麼事?
- 點單不再亂、備餐效率提升、顧客等待時間變短
- 新人上手更快、不需靠經驗記憶
- 顧客滿意度上升、品牌印象改善
同樣道理,在專案中設計流程,可以帶來:
- 角色清楚→責任歸屬明確,溝通效率高
- 節奏一致→時程管控好,大家知道自己站在哪一格
- 問題可追→出錯能回推到哪一環卡關,不用互相指責
- 團隊穩定→減少情緒摩擦,建立執行信任感
四、從「隱性流程」變成「可視流程」,才是真正的管理
許多團隊其實是「有流程,卻沒畫出來」。這種「隱性流程」只有老員工知道,新人只能摸索、靠猜。而流程不清楚的代價,在專案高峰期或危機時刻,就會立刻浮現。所以,管理者的任務是:把腦中的流程圖,變成大家都看得到、用得上的共通語言。
工具不難:流程圖、看板、白板、系統表單都可以。難的是「你有沒有花時間,把事情拆開、安排好順序」

五、流程是為了讓團隊可以安心前行
一場早餐的混亂,提醒我們:再小的專案,也需要清楚的流程設計。在你下一次推一個專案、辦一場活動、交付一份成果前,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與團隊:
「我們現在,是靠習慣在做事,還是靠流程在推進?」
當答案是後者,團隊就多了一份可預期、可重複的信任感。那才是管理真正開始發揮力量的時候。想要閱讀更多歡迎關注陶育均老師,學習更多高效實用知識!

專案管理流程不是束縛,而是釋放團隊潛能的關鍵工具。透過建立清晰的角色分工、標準化的作業流程,以及可視化的進度追蹤,我們能有效降低專案風險、提升執行效率,並建立團隊間的信任基礎。記住,最好的流程是讓每個人都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而不是讓大家在混亂中猜測。
在您目前參與的專案中,有多少決策是基於明確的流程標準,又有多少是憑藉個人經驗或直覺?當您的團隊面臨人員異動或專案複雜度提升時,現有的工作方式是否還能維持同樣的品質與效率?或許,現在正是重新檢視並優化您專案管理流程的最佳時機。若您想要進一步學習流程改善相關議題,邀請您學習《流程改善術:優化改進與持續領先的關鍵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