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人口極限」


一九七五年十月十六日,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提交一份備忘錄給福特(Gerald Ford)總統,要求批准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二○○號(NSSM-200):「世界人口成長對美國安全和海外利益的影響性」。

這項提議呼籲加強對十多個國家的家庭計畫和其他人口控制措施,例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印尼、墨西哥和巴西。白宮希望引導世界人口在二○五○年達到六十億人,「以避免大規模饑饉或完全扼殺發展的希望」。

這些國家顯然沒有收到這份備忘錄。當世界人口達到六十億人時(在一九九五年),美國仍預測全球人口將繼續不斷成長到一百五十億人。

不過,今日世界人口的展望已大不相同。我們現在可以很有把握地預見世界人口最快二○四五年可能攀至高峰,且可能永遠不會達到九十億人。

我們怎麼會計算錯誤得如此離譜?答案是,我們會錯是因為我們對:有關人口過剩對經濟和生態的危險促使高生育率的國家採取控制高速人口成長的措施。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反饋迴圈,世界人口可能已經超過一百億人。

即使是達到九十億人也是根據對高生育率國家人口持續爆炸性成長的錯誤預測,這些國家包括非洲的奈及利亞、衣索比亞、烏干達、坦尚尼亞、剛果和埃及,以及亞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尼。

然而,快速都市化、女性賦權和水供應枯竭勢必影響這些地方的家庭計畫。開發中國家的父母過去會把生育更多小孩視為未來勞動力的好投資。現在,它只會製造更多失業。

開發中國家
圖片來源:pexels

趁年輕爭取他們


學生是人才爭奪戰最明顯的目標

二○○一年九一一恐怖攻擊後,穆斯林(特別是阿拉伯人)學生被列為美國限制移民的對象。此後二十年許多開發中國家菁英對到美國留學的渴望因為限制日趨嚴格和其他國家的競爭而降低。

在二○一九年,估計可供各國競逐的國際學生有五百萬名。過去美國通常吸引其中的五分之一,但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緊張和對更廣泛亞洲人的仇外情緒製造了阻礙。從二○一○年代中期,中國學生(占在美國外國留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回國的人數開始增加,特別在他們被禁止攻讀敏感科技學位和在他們的選擇性實習訓練(OPT)簽證延長辦法被取消後。

留學生
圖片來源:pexels

同樣的,主要是印度專業人員受惠的H1-B簽證是否持續的不確定性,也推走許多印度學生。當然,輸家不是亞洲學生,而是美國經濟和大學─特別是在加州,加州吸引了所有留美學生的五分之一。*

盎格魯世界的其他國家立即利用川普的仇外主義和對應新冠病毒的失誤。英國提供所有印度留學畢業生四年的居留簽證,加拿大採用一套全數位學生簽證系統,而澳洲則為亞洲學生開放快速通關旅遊免疫(travel immunity)辦法。

二○二○年英國大學入學的外國學生人數增加一倍,超過四萬名,儘管英國處理新冠肺炎疫情的績效一樣低落。不管美國政治發生什麼變化,這些其他國家以遠為低廉的成本提供同樣高品質的大學教育,而且對留學生提供較安全的環境和一樣好的就業前景。

美國的大學本身也明智地利用學生對前往美國的不確定性,在海外設置世界級的分校,例如新加坡的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Yale-NUS)和阿聯的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NYU Abu Dhabi)。

每年三月和四月我會接到焦慮的電子郵件和電話,來自我在倫敦、杜拜、香港和新加坡的朋友,他們子女剛獲准美國、加拿大、英國和其他地方各色各樣大學的入學申請。在討論過學校和國家的優點後,他們謝謝我,並繼續為各自孩子的前途煩惱。

在過去幾年,我注意到愈來愈多人傾向把孩子送到加拿大。在美國的大學畢業生仍然不確定他們的學歷有什麼用途之際,像滑鐵盧等加拿大大學已把師徒制(apprenticeships)納入課程,成為畢業的必要條件。


在人才爭奪戰中,提供最便捷移民的國家將獲得優勢

但別弄錯,這些便捷措施是針對年輕的人才。以點數為基準的移民系統往往偏袒年輕人。以加拿大為例,十八到三十五歲的申請人可為他們的總點數獲得十二點:四十五歲以上只能獲得二點。人才移民是歧視年齡的,X世代的申請可能沒有多大機會。不過,千禧世代和Z世代具有優勢。

搶奪學生有提振經濟的效應,因為今日生活儉樸的大學生可能變成明日的創業家。這是為什麼外國學生應該在取得文憑時被授予綠卡的理由。如果他們留在留學的地方,他們將振興大學城,而當他們移動時,他們將把鏽帶城鎮轉變成數位工業設計和先進製造業的中心。

畢業
圖片來源:pexels

美國的移民只有三分之一擁有學士或碩士學位,如果政策符合美國高科技業的需求,這個比例可能提高一倍。如果美國不接受全球的人才,世界其他國家將樂於搶先獲得他們。

老舊的觀念很難去除:過去大多數人相信美國吸引了大部分世界上最傑出和最聰明的人才,今日這種說法幾乎已是陳腔濫調。

雖然現在是英語成為全球語言的黃金年代,但有愈來愈多國家能提供高品質的英語學位而無需承擔盎格魯美國民粹主義的附帶成本。德國、荷蘭、瑞典、日本和其他國家已把許多課程轉換成英文,目的就是要與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洲直接競爭。

和美國一樣,歐洲領導人也在討論只吸引技術移民,利用點數制度來鼓勵有高教育、工作經驗和財務獨立的人才申請移民。但也和美國的簽證政策不符合需求的情況相似,主要歐洲大學如蘇黎世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每年花費數百萬美元在亞洲學生的獎學金上,卻在畢業後只給他們三個月時間找工作,如果找不到就終止簽證。歐洲政府應該給他們至少三年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做出明確的貢獻。大量發放歐盟藍卡(blue cards)以提振投資,是比花公帑教育人才然後拋棄他們更好的政策。

那些率先解決移民政策矛盾的國家,將取得年輕人才爭奪戰的優勢。

移動力

移動力:機會、財富與權力的新地理,給全球世代的2050年關鍵報告

作者:帕拉格.科納
譯者: 吳國卿
出版社: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