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文 | 陶育均老師,內容來源:《效談人生,談效有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流程改善的挑戰與破解之道
流程改善是現代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策略,然而在實際推動過程中,管理者往往面臨三大核心挑戰:流程改善範圍超出個人權限、跨部門協作阻力重重,以及環境限制創新空間。這些困境讓許多流程改善計畫陷入停滯,甚至半途而廢。但是,成功的流程改善並非需要完美的條件。本文陶育均老師將與您分享流程改善實務中最常遇到的3大難題,提供具體可行的解決策略與實戰案例。從權限限制下的影響力建構、跨部門衝突的協作機制,到法規約束中的創新思維,幫助您建立完整的流程改善方法論。
我們都知道,創新流程改善可以為企業帶來多方面的好處,例如提升競爭力、降低成本,並優化內部運營。企業在營運中,往往希望流程能夠順暢高效,但現實卻充滿挑戰!
當流程不在掌控中,如何化限制為機會?
當流程非權責可控,該如何改善?
當跨單位或外部衝突頻發,該如何協調?
當法規與環境變遷帶來限制,又該如何應對?
面對這些問題,企業或許無法完全掌控所有變數,但透過數據化管理、跨部門協作、合規策略與風險預警,仍能找到最佳解決方案。讓流程不再成為企業成長的絆腳石,而是邁向成功的助力!接下來,就讓我們各個擊破,並透過案例,加深大家印象。

1. 流程非權責可掌控,如何改善?
當流程不在自己的權限範圍內,直接改變可能有困難,但仍可透過以下方式促進改善:
(A) 提供數據與證據
收集現有流程的問題點,如效率低落、錯誤率高、影響客戶滿意度等,
並以數據支持改善建議,讓決策者認同改變的必要性。
(B) 尋求支持與影響力
透過主管、關鍵決策者或同事協助,建立影響力,爭取改變的機會。
(C) 提出替代方案
如果直接改變不可行,可提出可行的替代做法,例如透過科技輔助、調整相關作業流程,或與負責單位合作以漸進式改進。
(D) 建立溝通機制
與流程負責單位建立良好溝通,讓他們理解改善的好處,並共同尋找可行解決方案。
案例:物流配送延誤
問題點:A 服飾電商公司依賴第三方物流配送,但配送時間不穩定,導致客戶抱怨。由於物流並非電商公司直接掌控,因此難以直接改善配送效率。
解決方案:
(A) 數據分析預測物流延遲:透過 AI 分析不同物流公司的配送速度,推薦最快速的配送選項給客戶。
(B) 設立緊急備用方案:當主要物流商延遲率超過標準時,系統自動改派其他物流公司。
(C) 主動通知客戶:若配送延遲,系統主動通知客戶預計送達時間,降低客戶抱怨率。
改善成效:透過以上改善點,訂單延誤率下降,客服詢問「訂單去哪了?」的案件減少,客戶滿意度提升。

2. 跨單位或外部單位衝突多,如何處置?
涉及多個單位時,可能因目標不同、利益衝突或資源分配問題而產生阻力。解決方式包括:
(A) 建立共同目標
確保所有相關單位都理解流程改善的最終目標,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客戶滿意度等,讓各單位找到共同利益點。
(B) 透明溝通與協調
定期召開會議,讓各單位充分表達意見,確保資訊透明,減少誤解與不滿。
(C) 尋求高層支持
若衝突無法透過溝通解決,可請高層主管介入,提供決策方向與資源支持,推動合作。
(D) 試行與調整
針對爭議點,可先進行小規模試行,根據結果再進一步調整,降低各單位的抗拒心理。

案例:銀行 IT 部門與業務部門的衝突
問題點:某大型銀行計畫進行數位轉型,導入 AI 聊天機器人與線上貸款系統,以提升客戶體驗。然而,IT 部門強調系統安全與穩定性,要求嚴格測試,導致開發進度緩慢。業務部門則希望盡快推出功能,以搶佔市場先機,雙方因此發生衝突。
解決方案:
(A) 建立共同目標
銀行管理層召開跨部門會議,確認雙方共同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客戶滿意度與市場競爭力」,而非單純追求速度或安全。
(B) 透明溝通與協調
建立每週固定會議,確保 IT 與業務部門能夠同步掌握開發進度,降低資訊不對稱問題。
(C) 試行與調整
決定先在部分分行試行 AI 聊天機器人,IT 部門確保系統安全,業務部門獲得市場回饋,根據結果再逐步優化。
改善成效:AI 機器人成功降低客服工作量,提升顧客滿意度,也消弭 IT 及業務部門的衝突。

3. 流程受法規或環境限制,如何處理?
若流程受限於法規、環保要求或其他外部約束,可考慮以下策略:
✔ 深入研究法規與標準
✔ 與法務或專家合作
✔ 運用科技輔助合規管理
✔ 調整內部政策
✔ 積極參與政策討論
✔ 預留彈性空間
案例:食品產業法規變更
問題點:某食品加工廠因政府新規定,所有包裝食品需標示「過敏原資訊」。然而,公司現有包裝機無法即時加印此資訊,若直接更換設備,成本過高。
解決方案
(A) 短期解決方案:在包裝外部加貼「過敏原標籤」,快速符合法規。
(B) 中期解決方案
導入可變資料印刷機,使未來可靈活調整包裝資訊。
(C) 建立法規監測團隊
定期關注食品法規變動,提前應對。
改善成效
符合法規要求,避免罰款,包裝調整成本降低。
在教學中,最常遇見的問題就是如何優化客戶服務的流程。以 B2C(企業對消費者)來說,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值得借鏡的流程改善方式,例如:
- 優化客戶回饋機制,快速改善問題
客戶可透過簡訊、APP 或餐廳內的 QR Code 直接提供意見。企業能夠即時查看回饋,並在 24 小時內處理問題,大幅提升顧客滿意度。 - 建立會員制度,強化客戶關係
連鎖咖啡店的「會員計畫」,提供會員專屬優惠與累積點數機制,並根據消費行為推送個人化優惠,成功提高會員回購率。 - 主動式服務,提升客戶體驗
提前預測客戶需求,例如主動關心客戶使用狀況,提醒合約或維修保固到期等。取代被動等待客戶來詢問,改採主動提供協助,大幅提升顧客滿意度。 - 建立「一站式」客服窗口,減少顧客被轉接的困擾
電信公司的顧客可以透過 APP、門市或客服專線等不同管道獲得一致的服務。整合客服資訊,減少人工客服的轉接問題,即使不同客服人員接手,也能提供無縫服務,提升顧客體驗。 - 自動化與數位化,提高服務效率
這是大部分消費者的痛點。你我都曾經經歷過電話客服的漫長等待。透過 AI 回應顧客訂單與物流查詢,可以大幅降低人工客服的負擔,縮短回應時間,進一步提升客戶滿意度。
流程改善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
不論是非權責可控的流程、跨部門衝突、法規環境變數,還是客戶服務流程的優化,企業都能透過流程優化、數據分析、協作機制來降低風險並提升效率。流程管理並非一次性的專案,而是企業持續優化的核心競爭力。透過靈活應對與創新策略,企業才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持續成長,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在您推動流程改善的經驗中,是否也遇過類似的權限、協作或合規挑戰?您認為成功的流程改善計畫,最重要的成功要素是什麼?當流程改善與既有的組織文化產生衝突時,應該如何平衡?此外,您觀察到哪些流程改善的趨勢或工具,對企業帶來顯著的效益提升?歡迎分享您在流程改善領域的實務心得,一起探討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 若您想進一步學習流程改善相關議題,邀請您學習《流程改善術:優化改進與持續領先的關鍵一課》。